人工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

2024-01-04  点击:[]


                                           张萌萌  著

                                           ISBN   978-7-5686-0656-1

                                           定价   52.00元



作者简介:

张萌萌,1989年5月出生,理学博士,现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兼学院科研秘书、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不同农林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氮沉降红松土壤功能微生物群落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等方面。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12余篇,其中SCI 7篇,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


内容简介:

东北针阔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树和喜阳阔叶树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其中,阔叶红松林为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群落,具有抵抗病虫害、加速凋落物分解、增强种群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水曲柳和胡桃楸是东北三大硬阔,是我国珍稀保护树种。营建红松阔叶林是发展和保护红松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对人工红松阔叶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林下小气候的调节效应和凋落物分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直接影响森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了它们对生境质量的适应性,更是最为敏感的生物指标,因此,营建红松阔叶林是否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即红松阔叶林的类型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间相互关系,是维持东北红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以帽儿山尖砬沟森林培育试验站1986年营建的红松和胡桃楸、红松和水曲柳2种人工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纯林、胡桃楸纯林、水曲柳纯林为对比林型(以上5种林型的营建时间均为28年),分析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生长季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差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不同林型以及不同混交方式下土壤中形成的微生物群落差异,从而阐明季节及混交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森林土壤肥力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扫码试读






购买链接








上一条:芳香磺酸有机超分子晶态网络结构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下一条:基于数学建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方法研究

关闭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黑ICP备09096407号-1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三道街36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